金秋时节,乡野的风里飘满稻谷的清香。
走在田间地头,与丰收的喜悦撞了个满怀。瞧啊,那稻田里金色的稻浪连绵起伏,院落里的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红彤彤的苹果像灯笼一样挂满树梢,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压弯了枝头。一年的辛劳,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一幅幅让人安心又满足的画面背后,是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丰收带来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14亿人端牢饭碗的底气。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前不久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大家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多了,“寻味之旅”的热度也持续攀升,引爆各地餐饮消费的热潮。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前人头攒动,不同风味的大小餐厅座无虚席。丰收就这样从广袤田野间的五谷丰登,变成了寻常百姓舌尖上的百花齐放。
前阵子参加一个婚宴,整晚下来,新娘新郎和家属们忙着走流程、敬酒,主桌上的菜动得很少。宴席散时,服务员忙着收拾桌子,菜被一盘盘倒进泔水桶,那“哗啦啦”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直听得人心头发紧。
宴席毕竟不常有,“一生一次”的体面似乎情有可原。但当我想起昨天晚上吃剩的半碗米饭,小孩在上学路上偷偷丢掉的半个包子——所谓减肥也好,挑食也罢,这些理由怎么也都成了浪费的借口呢?
丰收的喜悦不该只停留在田间地头,它应该顺着风,飘进城市的大街小巷,钻进千家万户的厨房,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餐桌上,变成另一种更温暖的丰收——光盘。
好在,这些年来,“光盘行动”的风确实越刮越暖。学校里的小朋友争着“光盘”打卡;越来越多的餐厅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服务员会主动提出帮忙打包未吃完的菜品;乡村大摆筵席的现象也都有所改变。
光盘,绝不是寒酸,也不止于节约。它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源于人的心灵深处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和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它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通过珍惜每一份资源,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可持续。
不过,也有一些新的情况值得关注。比如电商平台的外卖补贴战打得轰轰烈烈,有奶茶店被“零元购”挤爆,想喝不想喝的都争着点点手指“薅羊毛”,最后大量点而未取的奶茶被倒掉;网红面包店未售出的高价面包宁可销毁也不打折降价,营业时间结束后被整盘整盘地丢进垃圾箱里,连店员都说“浪费但没办法”。
真的没办法吗?说到底,还是怎么算这笔账的问题。如果算经济账,平台和企业背后的商业利益显而易见,逐利性驱使下,不约谈不收敛,不曝光不改变。但如果算社会账,这些人为导致的、完全可以被避免的食品浪费,不仅是对健康的行业生态的破坏,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
我的小孩是被老一辈追着喂饭长大的“15后”。虽然小学语文第一课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她的确很难通过去村里参加一两次农事体验的研学活动就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对这些在即时配送、直播带货、网红餐饮泛滥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没有“吃不饱”的记忆,却要培养“懂珍惜”的智慧,其实是挺考验家长和社会的。
但未来毕竟是他们的。越是在丰收丰产的繁荣场景里,越是要反反复复强调节约粮食、敬畏食物。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把盘里的菜吃光,我们收获的就不只是物质的丰盈,还有精神的富足——这是一种更珍贵的丰收。(评论员张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