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寻访江右书院-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7 10:22: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寻访江右书院

字体: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江南文化昌盛、人才辈出。那么,江右呢?

  同样作为一个地理泛称,江右的名气远逊于江南。按照文化和地理的概念分类,江右可指以赣语为母语的地区,即今日江西省大部地区。

  江西省金溪县书院遗迹。本组图片均由刘军摄

  其实江右文化的底蕴和实力,从古至今举足轻重。无论是朱熹的“道问学”、陆九渊的“尊德性”,还是曾巩的“明道作”、欧阳修的“正统论”,以及王安石的变法、杨万里的诚斋体、刘敞的评儒说、乐史的舆地学等,不胜枚举之瑰丽成就,都源自这方沃土。

  前段时间,我来到江西省宜春市和抚州市,观览了留存至今的诸多书院遗迹。徜徉其间,既有和历史上江右饱学鸿儒跨时空神交的感慨,又有新时代当地书院文化再度兴发的欣悦。

  抵达金溪县陆坊乡旸湾村时,秋日的晨光正洒在青田书院的白墙黛瓦上。这座始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书院,在竹林与田园环抱中静卧了700多年。历经数度兴废后,2021年重建,如今已成为一座融合“古、文、学、农、旅”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踏进书院门廊,只见版本馆内陈列着《陆象山先生全集》的雕版,非遗工坊里飘来墨香,这里是江西省非遗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传承基地。书院不仅珍藏了1100余册古籍、两万余册各类书籍,还与金溪县图书馆合作成为流动服务点,让书香浸润乡野。

  “我们打造的‘行走的书院课’,让学子跟着古诗文游金溪,重温先贤踪迹。”书院负责人表示,去年举办的国风夏令营,吸引了来自南京、武汉等地的青少年前来深度体验。在青田书院,古老的陆学思想正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焕发新生,助力建设乡村里的“精神文化家园”。

 江西省黎川县试院遗迹。

  抵达黎川县时,已近黄昏。我步入黎川试院重建的“至公堂”,仿佛穿越回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那个清晨——太学生吴英捐银2200两,全县募捐2800两,在这学宫右侧空地上兴建了这座集学宫、试院、孔庙于一体的科举考场。

  阅读陈列在科举展厅的展板,黎川的旧日辉煌扑面而来——这个偏隅小县竟走出196名进士,其中张渊微更是抚州地区首位状元。更令人惊叹的是“科举世家”展陈中,沙溪傅氏“一门二十一进士”,樟溪杨氏“全为清代进士”。这些家族见证了“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江右大地深深扎根。

  与金溪和黎川县的一些书院处在街巷繁闹处不同,我来到万载县鹅峰乡,在一片田园风光中看到了一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现代书院建筑群——这便是藏书三百余万册的文宇阁书院。

  创始人袁宇自小在《万载县志》中了解到家乡书院文化的悠久历史:“万载最早的书院是元朝至元年间创建的张岩书院,当时‘有楼以藏圣贤之书,有堂以尊师而讲学’。”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他先后建起5个乡村公益图书室,最终在县政府支持下,建成了这座江西省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

  走进书院,许多孩子们正安静阅读,不少居民在报纸区浏览新闻。书院不仅藏书丰富,更收集了30多万种地方文献,包括5.7万多种新编地方志。据说连国家图书馆的专家都赞叹:“文宇阁书院的乡镇志、行业志、部门志真是丰富。”

  书院的“三馆一基地”——图书馆、红色展览馆、中国地方文献展览馆和农事体验劳动教育基地,已成为辐射周边31个行政村、惠及10万余群众的文化家园。仅2024年,书院就服务群众6.1万人次,举办活动300多场。在这里,古代书院的藏书传统与当代文明实践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了“让书籍走出书橱,服务大众”的初衷。

  据《抚州府志》记载,宋明时期抚州书院林立,科举英才辈出,共有进士2482名,其中状元、榜眼、探花17名;担任宰相7人、副宰相10人。

 江西省金溪县陆九渊故居。

  这些书院群星共同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天空。从王安石在临川书院悟得“变通”之道,到陆九渊在金溪创立“六经注我”的心学体系;从乐史在崇仁书院开创舆地学新境,到吴伯宗成为明代首科三元——江右书院实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枢纽。

  尽管不少江右书院保护完好,但比起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灿如群星的书院,留存至今的不过十之一二,大多故址成为历史尘埃。好在书院的精神不灭不熄,古老的智慧正化作润物春雨,在赣鄱大地上焕发新生。

  江西省金溪县仰山书院。

  金溪县将仰山书院与陆坊古村联动,开发“心学之旅”研学线路,还邀请权威学者们依据《陆九渊年谱》复原“辨志讲堂”;黎川县在试院旧址开设科举沉浸剧场,用数字技术重现“传胪大典”,更将《黎川竹枝词》中的“五月赛文会”创新为青少年国学竞赛;东乡区则在上池村王氏宗祠推出“荆公变法”情景课堂,让学童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三经新义》的精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载文宇阁书院开创的“民办公益”模式,青田书院探索的“政府与民间合力”路径,都为古老书院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这些创新实践,不断推动书院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

  离别之时,特意来到重建的豫章书院一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匾额。阳光掠过金漆,这些字迹与江右众多先贤碑林上的斑驳字迹交相辉映,古今相照。(刘军)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