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旁的北京图书大厦,门前灯笼轻摇,室内书香氤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台前,一位银发老者正凝神品读《红岩》;不远处,几个年轻人驻足于“爱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的橱窗前,目光专注。秋日,大厦中随处可见捧书静读的身影——有的倚在书架旁,有的坐在休息区,尽情享受文字带来的安心与充实。
这是九月二十二日拍摄的地坛书市一角。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戴明轩摄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10时许,大厦内响起朗朗童声,一场诗歌朗诵会在这里举办,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为共和国献上生日祝福。
9岁半的小主持人小钇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骄傲又有趣。“平时我们经常带孩子逛书店,也鼓励她参与这类活动,既能开阔眼界,又能让她感受阅读的力量。”小钇的母亲张丽莉说。
“书店是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在北京图书大厦党委书记、董事长秦辉看来,读者在此听一场讲座、静读一本书,或参与一场手工体验,都是将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9月22日,市民在地坛书市上挑选书籍。
沿长安街一路向东,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门前人头攒动,阳光将这座“森林书苑”照耀得分外迷人。步入馆内,“知识山丘”上一条条滚动的文字以多种语言讲述着阅读与人生的意义——“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自己。”“当我学会阅读时,整个世界都向我敞开了大门。”“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拾级而上,一位坐在玻璃窗旁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手中捧着一本书,膝上放着一本书,缓慢地翻读着。窗外,碧空如洗,银杏初黄,却未能吸引他抬头望上一眼。
在这里,阅读以多元的形式生长。“魔法书屋”中,孩子们与数字神兽“白泽”互动,期待它推荐一本好书;“声游北京——聆听‘中轴’”艺术展里,读者以耳代步,“触摸”历史脉动;少年儿童馆内,亲子共读的画面温暖如诗。
在陶渊明笔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之乐,妙不可言。而提及京城秋日的书香记忆,总绕不开地坛书市。这是北京市民心中一份深厚的文化情结,也是一年一度爱书人的聚会。
9月22日,市民游览地坛书市。
秋日的地坛公园,阳光从银杏树间照下,地上光影斑驳。微风习习,蓝天红墙黄瓦,鸽子在草地上悠闲散步……这一切让人不自觉沉浸于作家史铁生笔下“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上个月,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吸引读者55万人次,让阅读以更丰富的形式融入城市生活。
2023年9月,地坛书市在阔别10年后回归,自那时起我每年都会来逛逛,也结识了一些书市的“老朋友”与“新朋友”。
“第一次去地坛书市时我才10岁出头,当时就觉得满眼都是书,根本看不过来。”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的话语里满是回忆。无论作为读者还是书店人,他的人生中总与地坛书市有着种种“牵绊”。“当年书市重启的消息传开,很多京外书友发来信息确认,得知真的回归时,大家都激动不已。”
漫步书市,仿佛踏上一段与灵魂对话的旅程。人们或手捧书卷细细品读,或因“淘”到“意外之喜”欢欣不已。时间在这里似乎被拉长,书本中的沉静与平和让人久久回味……
“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联系。”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手机里,留存着多张于地坛书市拍摄的照片,内容是读者与他们心仪之书的合影。“我们需要知道读者的需求在哪里、困惑在哪里,才能把好书真正送到他们手中。”
最是书香能致远。自古以来,读书就是涵养心灵、陶冶性情的良好途径。如今,阅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便捷。愿你我都能在时光流转中,以书为舟,渡向内心的宁静与丰盈。(杨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