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秋粮丰收,沉甸甸的粮食归仓入库,农民从关心“粮袋子”转向关心“钱袋子”。粮食的丰收要实实在在转化为农民满意的增收,要织好价格、补贴、保险这几张政策保障网,完善“三位一体”的种粮收益保障政策体系,让种粮农民不惧价跌、不愁天灾,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粮食价格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粮贵伤民、谷贱伤农一直是难解之题,因此粮食价格必须维持在合理区间,既要有底线,也要有上线。最低保护价是“定盘星”,以最低保护价为农民保本,守住粮食价格底线,是确保种粮收益的基础。光守底线还不够,还要根据价格信号积极引导、稳定预期,绝不让粮价大起大落。粮价稳得住,才能提升农民种粮热情。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多元化支持或补偿政策,建立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体系,为种粮主体降本增效十分必要。
补一定要补在“刀刃上”。首先在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培育和推广、农机装备、农产品和农资流通网络、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其次,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对主产区的纵向补偿政策,坚持“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还可以开展生态补偿探索,根据不同品种粮食生产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考虑补偿水平。
粮食生产“看天吃饭”的风险,得靠保险这张“安全网”防住。农业保险就是农民抗风险的“盾牌”,只有风险少了、顾虑没了,农民才敢放手种、放心收,不用再怕“一场灾害一场空”。
将政策网织得更密,让农民不忧价、不愁灾,丰收的粮食才能真正变成农民脸上的笑容,心里的幸福。当农民的丰收能稳稳变现,中国饭碗才端得更有底气。(评论员高健钧)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