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五十载 活水润古今
探寻全球文明对话中的朱子文化新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这些诗句脍炙人口。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开创性地把孔子学说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形态,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儒学的新天地,被后人尊称为“朱子”。他所创立的理学被称为“闽学”,福建因此成为仅次于孔孟之乡的儒学重地。
如今,朱子掬过的清水,仍在福建的山谷中蜿蜒流淌;朱子识得的姹紫嫣红,还在八闽大地的轻风中摇曳生姿;朱子走过的路,就在我们脚下不断延伸……
2025年是朱子诞辰895周年和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一场国际盛会——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将于10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
山水之间,我们寻访朱子足迹,叩问朱子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现代意义。放眼全球,我们期待“理行天下”,携手打造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园。
寻迹:朱子走过的路,在我们脚下延伸
国庆中秋8天长假,超过500万人次涌向福建省南平市。南平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碧水丹山间,处处可见朱子踪迹:当你走下高铁站,在“奇秀甲东南”的诗意海报旁,“卡通朱子”向你微笑;当你在九曲溪中乘竹筏而下,耳边可能响起筏工“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的诗意讲解,那是朱熹笔下的《九曲棹歌》;通往天游峰途中,当你踏着一片苍翠走进朱熹园,就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大儒”朱熹的理学世界。
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这里著书立说、讲学授徒长达8年,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易学启蒙》《周易本义》等重要著作。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说:“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朱熹是古圣先贤,很多人来到武夷精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南平市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吴吉民告诉记者,2023年底展厅重新布展完成,吸引了众多游客、旅行社和研学团前来参观。
武夷精舍里,两位历史学家的名言张挂在显眼处,他们道出了朱熹这位儒学巨擘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蔡尚思先生诗赞:“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钱穆先生断言:“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从武夷精舍驱车40多分钟,可以到达武夷山五夫镇,这里是朱熹从师就学40余年的地方。14岁那年父亲去世,朱熹受父亲遗命同母亲来到武夷山五夫里(今天的五夫镇)居住,“琴书五十载”。
走进这座浸润“朱子理学”的千年古镇,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兴贤古街往里走,可以看到朱熹讲学立说的兴贤书院,还有济灾救荒的朱子社仓。走到兴贤古街旁的文公山下,巨大的朱子雕像映入眼帘。雕像高71尺(约23.66米),寓意朱熹71年的生命历程。雕像左手持卷,右手捧心,仿佛正向世人讲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理学精髓。
国庆期间,武夷山朱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姜立煌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寻芳五夫、朝圣朱子”的邀约。生于五夫镇的姜立煌给记者念了一首打油诗:“不去天游等于白游,不坐竹排等于白来,不到五夫没有读书。”他说,朱子的很多作品都在五夫完成。比如,大家熟知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朱子37岁时,当时他在五夫家中照顾老母亲并研学著述,理学思想碰撞出灵感火花,遂写下千古名篇。
1192年,朱熹离开五夫定居建阳(今南平建阳区),8年后辞世,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祝熹说:“以前很多人觉得理学比较约束人,对朱子保留着刻板印象。现在越来越多人来到考亭书院和寒泉精舍,逐渐改变了看法。”
考亭书院初名竹林精舍,在建阳区麻阳溪畔、玉枕山上,是朱熹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也是他的终老之地。朱熹在这里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构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形成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福建自2021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考亭论坛。今年第四届考亭论坛将作为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一项重要活动同步举行。
寒泉精舍在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是朱子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寒泉”出自《诗经》的《邶风·凯风》,后世用“凯风寒泉之思”表达孩子感念母亲之情。朱熹在寒泉精舍为母守孝、专心治学,与友人研讨切磋,完成理学入门书《近思录》等著作。如今的寒泉精舍于2024年重建。今年暑假,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在“敬萱孝母、寒泉修心”的主题展陈中体会朱子的孝道文化。
因为和朱熹母亲祝夫人同姓、和朱熹“同名”,祝熹对推广朱子文化有一份特殊情怀。他介绍,考亭书院和寒泉精舍相隔不远,附近有武夷梦华录宋代主题街区、建盏文创园,大家走走逛逛,不知不觉受到朱子文化熏陶。“致广大而尽精微。不是所有人都要了解朱子那么多。很多人通过环带(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书院、古街等有了直观感受,再慢慢发现朱子的不寻常之处。”祝熹说,“先日常,再伟大。先走近,再理解。”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添介绍,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朱子祭典(南平)、朱子家宴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南平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在文化遗存保护方面,结合当下持续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南平对众多朱子文化遗存进行了精心修缮和保护,完成了考亭书院朱子书房及朱子文化数据库、寒泉精舍、武夷山朱子文化园(二期)等一批标志性保护项目建设。如今,南平已登记保护的朱子文化遗存多达140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1处。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宋灵珊给记者展示了一份《福建省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大事记(1982—2025)》。三明市尤溪县多次出现:1982年,尤溪县被确认为朱子诞育地;1985年,尤溪县成立朱熹学术研究会;2001年,尤溪县全面启动朱子诞育地复原工程……
去年第三届考亭论坛在三明市尤溪县举办。尤溪镌刻着朱熹生命中最初的烙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其父朱松,举家南迁入闽,先后到政和、尤溪做县尉。朱熹1130年生于尤溪,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千年古县度过了7年时光,留下了“孩提问天”“沙洲画卦”等故事。
福建很多地市都有朱子遗存。漳州闽南书院山长叶明义告诉记者,朱子曾出任漳州知州,主政一年零六天。如今,在漳州白云岩紫阳书院可以看到朱子题写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下联说儒者情系社稷苍生,身在书斋,心怀天下。
问道:穿越古今,朱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驻足凝视良久。”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对总书记在朱熹园考察时的这一幕印象深刻。
张建光说,朱子继承发展了孔孟的民本思想。理论上,他从天理的高度论述民本思想,为孔孟的民本思想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实践中,朱子身体力行为民造福。初任福建同安县主簿,他把《左传》的“视民如伤”作为座右铭。担任地方官9年,他在抗灾和办教育上政绩突出。
朱熹曾积极说服地方官员设立民间社仓,将从官府和富户借来的粮食存放于社仓内,平时可将粮食借出,待秋收后附带利息还回来。经营几年后,社仓便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储备粮”,可在必要时赈济灾民。后来各地相继效仿“朱子社仓”。
这些年,张建光多次应邀到福建各地作《我向总书记汇报朱子文化》专题讲座。他客观分析朱子理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系统阐述朱子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启发听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精神实质。
“朱子理学的最大特征是新儒学。”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张建光从更宽广的角度来解读朱熹的文化价值。他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学,历经1000多年,面对佛教等挑战,已呈现内部不足等特征,朱子继往开来,在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开创了中国儒学的新时代。
今天谈到朱子,绕不开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朱子所提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令人反感”的观点。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朱子某种程度上被误读了。朱子提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肯定正常的需求,反对过分的欲望。张建光说,当时南宋偏安一隅,“西湖歌舞几时休”。朱子希望统治者和达官贵人节制过分的欲望,希望有志于成为圣人者更加自律。今天,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把朱子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重新认识和发现朱子文化的“本来面目”和历史意义。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品端计划10月25日在福建省图书馆为大家讲解“朱熹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在他看来,朱熹作为中华文化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以自强不息激励进取、以兼容并包促进融合、以自我批判推动革新、以重视人生彰显人文关怀、以爱国主义凝聚民族认同。“这些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性格,成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新儒学世界中,除了民本思想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教育思想。中国朱子学会顾问朱清说,朱熹推行书院理学一体化,书院主讲“四书”,促进中国思想史上“继往圣、开来学”,培养了一代代秉持和践行“修齐治平”理想的人才。朱熹过化书院60余所,在闽北亲手创办的寒泉、云谷、武夷、考亭等4所书院里,完成《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主要研究成果;其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倡导德育为先、知行统一,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
朱清介绍,中国古代创办书院对中华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事业的繁荣及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为民族融合、中华一统做出巨大贡献。新时代掀起了“书院热”。目前全国修复和新建的书院逾4000所,大批历史上影响大、文化上贡献大的传统书院得到精心保护和修扩建,社会教化功能革故鼎新显见成效;现代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经典传承异彩纷呈。
今年是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依托设立在武夷学院的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南平先后完成“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国家级和省级社科研究项目28个,编撰出版《朱子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弦诵悠长——南平书院古今》《朱子在南平——朱子文化遗存讲解词》等学术专著与普及书籍,为朱子文化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借梯登高,南平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达成长期协作共识,深化与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交流合作,组建考亭书院学术委员会,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研修基地,推动设立中国孔子基金会朱子文化专项基金,借智聚力做好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升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活化:人间烟火里朱子文化可触可感
在福建,朱子文化不是尘封在历史典籍中的古老符号,而是跳动在山水市井里的鲜活力量。它是孩子们参加“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等特色活动的琅琅诵读声,也是古琴演奏家们跟随朱子抚琴而歌的婉转曲调——朱熹是古琴大师,撰有《琴律说》,创作有《月坡》《碧涧流泉》《水清吟》等多首琴曲。
诸多礼乐仪式,让朱子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亲可近。福建省南平市熹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雷希颖和妻子罗雨馨的婚礼,是在他的家乡南平市政和县举办的,遵循的是朱子礼俗。“现在的朱子婚礼既吸收朱子文化精髓,又根据现代社会需求推陈出新,受到年轻人欢迎。”
过去,“礼不下庶人”,“礼”被认为只适用于士和大夫以上阶层。朱子为百姓制礼,让“礼”在寻常百姓家扎根。“成年礼、敬师礼、祭祀礼、婚礼等朱子‘四礼’在南平各地复兴。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雷希颖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政和人,雷希颖小时候爬家乡的青龙山,路过云根书院,没有意识到这里和朱子有什么关系。后来他渐渐了解到:政和是朱子家族入闽首站。从祖父开始,朱子一家三代跟政和有很深的渊源。云根书院是朱子父亲、时任政和县尉的朱松创办的。朱子的祖父、祖母和叔叔都安葬在政和。父亲在政和祭拜扫墓时,常携朱子在身边。成年后的朱子每次到政和,都要到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讲授理学,弘扬孝道。
本届考亭论坛上,雷希颖计划分享他打造“大话熹游”文化IP项目的故事。在他看来,朱子著有“经史子集”26部140卷,字数约2000万字,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皇皇巨著令人生畏,需要重新发掘,“古语今说,让朱子文化更贴近今天的年轻人”。
从2015年至今,通过10年努力,南平市青年新媒体团队打造“大话熹游”卡通朱子形象,推出了200多部动画短视频,开发了100多款集趣味与内涵于一身的“茶、盏、竹、水”系列文创产品,并推动卡通朱子IP与厦门、泉州、漳州和新疆昌吉的IP联动,实现了完全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让雷希颖自豪的是,团队打造的卡通朱子,已成为南平城市文化IP。“在南平各个地方,包括公交站牌、高铁站、一些单位的布告栏,你都能看到卡通朱子形象,它已融入城市的文明建设中。”
在文艺产品创新方面,南平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朱子文化特色的文旅精品。大型文旅山水史诗剧目《月映武夷》今年4月首演,它以朱子文化为内核,深度融合建盏、建本、龙鱼戏、傩舞等南平非遗元素。依托世界单体最大的沉浸式室内水幕舞台,通过舞蹈、视觉影像与舞台装置的巧妙结合,通过《月映万川》《白鹭翩跹》《天心明月》等篇章,生动呈现朱子幼年启蒙、青年求知、中年研学、晚年传学的求学悟心之路,打造宏大唯美的文化视听体验。一些年轻人表示,以前对朱熹的了解仅限于名字或一些诗句,看完演出后突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大儒,开始查阅相关资料。
对话:跨越海峡,走向世界
“朱子理学从清朝到现在,一直影响着台湾。”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潘朝阳说,台北市每年9月28日会在孔庙举办释奠典礼,现在台湾一些书院也供奉着朱子,“很多都是遵循朱子家礼的规范在做”。
潘朝阳今年到北京、上海、厦门、山东等地交流,此次因故不能来南平参会,但他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两岸朱子文化之旅。“台湾年轻人需要更多到大陆交流,感受朱子文化在大陆社会中鲜活存在的情景。”
叶明义说,朱子祠堂制度对闽南人聚族抱团、向海而生、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受朱子影响,闽南人的传统家族观念特别强。数百年来,无数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必带着祖先神主和祖庙香火,祠堂制度、祠堂文化也随之传遍闽南人聚居的角落,他们的祭祖活动大多保持了传统,多数和祖籍地祭祖方式相通。”
在朱清看来,随着朱子学的传播,至清末中国各地先后建书院7500多所,为巩固“大一统”中国发挥重要作用。康熙至同治170年间,福建书院再度兴盛,鳌峰、凤池、正谊、致用等四大省城书院享誉东南,成为全台湾书院“祖庭”,强劲推动“闽学(朱子学)东传”。
这些年,南平市围绕打响文化对台合作品牌,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办好“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等系列联培联研联讲活动,深化海峡两岸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多主题、多层次组织学者讲学、学生研学、联修家谱等,以文为媒架起“连心桥”。同时,以武夷山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为平台,连续多年举办“武夷之友”闽台港澳青年交流等活动。
朱子文化不仅是联结两岸的纽带,而且是助推国际文明互鉴的桥梁。翻阅《福建省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大事记(1982—2025)》,其中多次出现外宾来福建交流朱子文化的信息: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新加坡文化旅游团、马来西亚朱子后裔……
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谢晓东说,在东亚,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积淀了五六百年,在日本也有三四百年历史;在东南亚,朱子学在越南积淀了五六百年,后来随着华人传播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明末清初,朱子学由来华传教士带到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近几十年来,北美的朱子学研究也有较大进展。
在谢晓东看来,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学命题,肯定人类各个文明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强调理性说服而非武力胁迫,倡导王道观念和天下观念,“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具有重要价值”。
张品端认为,朱熹“理一分殊”中的“理”可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朱子承认人类共同价值,相信各个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平等对话,很有现实意义”。
2021年3月以来,南平市先后与国际儒联共建朱子研修基地,合作开展国际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吸引10多个国家留学生到南平市研学。
与此同时,“朱子之路”研学品牌已连续举办18年。今年7月,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南平市开营。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的汉学相关专业在华留学生,齐聚朱子故里,在沉浸式研学过程中体悟朱子文化,理解中华文明,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和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记者 许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