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草原重生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6 16:44:51
来源:新华网

敕勒川草原重生记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6日电(记者连振、王雪冰)眼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核心区秋草已黄,尽显苍茫。然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荒石滩,难见绿色。经过多年治理,近3万亩土地重披绿装,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打卡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北朝民歌描绘出敕勒川草原曾经的壮美风光。2012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下,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一场生态修复战正式打响。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2年6月拍摄的生态修复前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3万亩荒石滩;下图为2017年8月拍摄的生态修复后的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核心区。新华社发

  要恢复生态,找到原生植物种群至关重要。在蒙草集团种业中心,一面巨大的种子墙陈列着数千个装有各类草种的玻璃瓶,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说:“我们分析当地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精准划分生态系统退化类型,以每0.5平方公里为一个单位,为草原量身定制乡土植物配置方案和修复技术路线。”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创新“三带一区”生态治理模式,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29万株,4.5万亩退化草原重现生机、1.5万亩抚育森林郁郁葱葱,10余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彻底修复,森林覆盖率达39.2%。

  如今,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核心区植物已由修复时播种的20余种增加到70多种,獾子、狐狸、野兔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植物“王国”重现大青山南麓。

 8月3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核心区。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好生态带来高人气。今年,一条全长约110公里的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串起大青山前坡多个生态旅游景点。每逢周末,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多年前这里风沙漫天,后来随着生态改善,我和家人经常来逛一逛。”呼和浩特市民张齐说,“今年雨水充足,草原上还形成‘九曲河’美景。”

  沿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一路前行,雅玛图森林公园、峪见小镇、敕勒川星光里、恼包文旅小镇、马头琴小镇等多个生态文旅地标渐次映入眼帘。

 8月27日,游客在峪见小镇中露营游玩。新华社发

  峪见小镇坐落在新城区古路板村,是一处改建自废弃水泥管厂的露营地,“草原露营+马术旅拍+星空咖啡”的混合业态吸引不少游客。“我们将园区内80%的空间免费开放,依托敕勒川草原这一旅游名片,小镇自开业起便深受游客欢迎,单日最高接待量近3000人次。”峪见小镇负责人吕春辉说。

  新城区委书记赵永刚介绍,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积极打造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新格局,借助内蒙古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等项目,当地从整合资源、丰富文旅活动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策划举办品牌演唱会、草原音乐节、乌兰牧骑巡演、马拉松进景区、速度赛马等文旅活动和体育赛事。

  从荒石滩到大草原,再到旅游名片,敕勒川草原的生态之变不仅是自然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更是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