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人“军团”以0.02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有节奏地挥舞着机械臂;协作机器人与工作人员共享工作空间,紧密配合完成各项任务;近百台智能机器人在经过120个小时的稳定性、准确性检测后,在车间里整装待发,这是珞石机器人打造的“智造图景”,更是一座城市与企业共同奔赴资本市场的生动缩影。
近日,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港股上市申报程序,成为邹城推动企业“攀高向新”、链接全球资本的关键一步。
珞石机器人的成长轨迹,是邹城与企业同向同行、协同推进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生动写照。从落户邹城时的1000万元,到如今年产能达5万台、年产值近4亿元的智能机器人领军企业,珞石实现了约40倍的跨越式增长。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邹城系统性、全链条的赋能。”珞石董事长庹华表示。邹城将企业上市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上市培育体系。市金融运行监测中心牵头,通过“助企攀登十大行动”“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推动珞石机器人于2024年12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同月25日在山东证监局成功备案辅导,成为当年济宁市唯一一家获此进展的企业。同时,邹城设立5亿元产业基金、1亿元“投贷联动”基金等多元化资本工具,联动国家级资本注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邹城市金融运行监测中心资本市场科科长倪冲介绍:“目前,邹城已建立覆盖154家齐鲁股交挂牌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A股上市公司及19家省市级上市后备企业的梯次体系,奔腾漆业、艾孚特科技、天河科技、艾坦姆流体等5家企业已与券商签约,启动上市进程。”
在搭建资本桥梁、培育上市梯队的背后,是邹城以全局思维构建产业生态的深远布局。
“我们聚焦机器人、新能源船舶、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煤基化工等关键赛道,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集群、生态构建’的发展路径,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崛起’,让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共振效应。”邹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凡英介绍。
在低空经济领域,设立1亿元产业基金,引进总投资10.3亿元的科比特产业园,联动5家配套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无人机作业覆盖全市54万亩冬小麦,效率提升数十倍,直升机观光、千架无人机表演等项目在节假日创收超160万元;新能源船舶领域,国内首个智慧化制造基地落地后,投产百日即获165艘订单,并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成功签约,实现国内外市场双向突破;生物制造方面,鲁抗医药首次实现了反式乌头酸的生物制造,建成了全球首个千吨级生产线,通过技术突破将成本从每吨100万元大幅降至3万元。
即便是传统煤化工,也在恒信集团的绿色转型中实现“逆袭”——乙醇项目使煤炭附加值提升3倍、年节约粮食150万吨,“恒信云”工业互联网和“零废水排放”系统更助力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
截至目前,邹城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45家。
从企业与城市的协同共进,到资本体系的精准支撑,再到五大领域的科创突破,邹城正以“资本助力+科创赋能”的双轮驱动,加速本土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奋力书写产业强市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