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根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8 09:55:41
来源:新华网

书评|《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根基

字体:

  文/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行知书院院长赵曙明

《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

蔡莉 葛宝山 李雪灵 于晓宇等著 科学出版社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深度融合,并以此牵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协同,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2023)的出版,不仅具有理论前瞻性,更体现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价值。该书构建了根理论、干理论和枝理论的理论体系,系统阐释了创新驱动创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创新驱动创业揭示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底层逻辑,夯实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石。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不仅催生新产业,还重塑传统业态。该书在“根理论”篇中系统梳理的经济增长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从理论源头上阐释了科技创新如何通过原创性突破触发产业演进的内在机制。同时,基于中国情境提出西方理论的局限及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构建框架,阐释“触发—催化—聚变”三阶段模型,清晰刻画了科技创新通过机会集、多主体和资源束等关键要素互动,触发产业创新连锁反应的动态过程。这些理论深度分析了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创新驱动创业阐释了产业需求牵引科技突破的反馈机制,紧扣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产业创新不仅关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还更深层次地引导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该书在“干理论”篇中,围绕机会发现与创造、动态能力、创业学习等理论,从多维视角系统分析创新驱动创业中各要素互动的理论逻辑,揭示产业需求反向推动科技突破的机制。特别是通过对创业拼凑、组织即兴等理论探讨,该书揭示了企业如何通过快速响应与资源重构,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技术演进方向。这一“反向赋能”机制,凸显了创新驱动创业在实现“科技—产业”良性循环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第三,创新驱动创业提出了多主体协同构建生态系统的路径,为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提出参考思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开放、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该书在“枝理论”篇中,围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可供性、演化理论等,深入阐释多主体如何通过有效协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该篇理论文章着重剖析了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中主体之间、主体与情境之间的非线性互动机制,为科技成果如何在复杂生态中实现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在数字化背景下,该书针对相关理论提出了研究局限与未来科学问题,会激发读者深度思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

  总体而言,《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是一部体系严谨、视角前沿、内容厚重的学术著作。通过对30个经典理论的系统梳理与创新整合,该书不仅在理论层面系统构建了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框架,更在实践层面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四链”协同发展提供了机制引领。尤为重要的是,本书通过提出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框架,提炼“机会集”、“资源束”、“多主体互动”等标识性概念,为构建以中国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贡献。充分彰显出学者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命题的学术担当。书中各章所提出的未来研究问题,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体现了理论服务实践、学术支撑决策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企业管理与人才发展的学者,我从该书中看到了中国学者在构建本土创新创业理论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该书适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政策制定者、创业者与企业管理者阅读,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推动实践创新,都能从中获得深刻启发。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今天,我们呼吁更多像本书这样扎根中国实践、引领理论创新、回应时代命题的学术作品问世。《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正是这样一部值得细读、深思、善用的佳作。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