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数字化:理论逻辑与协同路径》:以数字化赋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治理新格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7 11:57:20
来源:新华网

书评|《“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数字化:理论逻辑与协同路径》:以数字化赋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治理新格局

字体:

  文/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诗一

《“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数字化:理论逻辑与协同路径》

任芳容 著 人民出版社

  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任芳容及其团队的专著《“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数字化:理论逻辑与协同路径》(人民出版社,2025)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JYB026)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立足“双碳”战略目标,聚焦数字化浪潮对能源体系重塑的深层影响,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支撑,系统揭示能源产业数字化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与协同路径。这部著作兼具理论性、应用性与前瞻性,为新时代中国能源体制转型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具有实践导向的知识框架与学理支撑。

  紧扣时代议题,构建双侧协同驱动的能源数字化转型框架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我国能源体系转型进入全新的结构重塑阶段。能源产业既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能源体系体量庞大、环节复杂、信息割裂的现实挑战,单一依靠传统供给端改革已难以满足安全、清洁与高效并重的转型需求。数字技术的加速渗透,为破解能源转型的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

  任芳容及其团队的这部专著以“数字化赋能能源系统重构”为主线,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从内涵界定、机制分析、绩效评估到风险预警,建立一套系统性推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的研究框架与实施路径,为基于全局观和系统思维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南。数字化并非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一种重构能源系统结构、运行逻辑与治理方式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互联格局,实现能源生产、传输、调度、消费的动态匹配与优化调度,从而推动能源系统在多目标约束下的整体效率提升与风险协同。

  破解转型难题,深刻阐释能源数字化的关键瓶颈与推进策略

  随着“双碳”进程的深入和数字技术的迭代,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然而,推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亟需在认知、技术、机制和政策上进行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

  首先,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关键在于确立“供需双侧协同”的新模式。数字化转型不是单一技术升级,而是涵盖能源生产、传输、分配、消费全链条的系统重构。通过将数字化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智慧中枢”,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互联互通平台,可实现能源系统的实时互动与动态优化,显著提升整体效率与韧性。

  其次,针对“转型动力不足”与“绩效评估模糊”的困境,书中以大数据和计量模型为支撑,系统验证了数字化转型对能源企业经营绩效和绿色绩效的显著促进作用,揭示其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信息效率提升形成的内在机理,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转型依据,使数字化成为企业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再次,在“转型路径不清”的问题上,作者提出“企业—产业—政府”分级衔接的协同推进体系:企业层面强化数据赋能与运营优化,产业层面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与新业态孵化,政府层面完善数字治理与激励机制,形成梯次联动、系统推进的实施框架。

  最后,书中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风险防控与全球协同。面对网络安全、经济波动与国际技术壁垒等挑战,应在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下,构建多层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国际标准与数据安全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全球能源数字治理格局。

  任芳容及其团队的这部著作紧扣“双碳”目标,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能源经济学拓展到与数字经济学、管理科学交叉融合的新高地,不仅有力丰富了我国能源转型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工具箱,更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切实提升我国能源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助益。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的研究者,我十分欣喜地读到这部著作,也非常期待有更多研究者能在此领域深入探索,共同为服务能源安全与“双碳”贡献智慧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