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NCAP大会:共筑汽车技术新生态 共商产业发展新路径-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4 14:40:08
来源:新华网

2025世界NCAP大会:共筑汽车技术新生态 共商产业发展新路径

字体:

2025年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NCAP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NCAP机构,以及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行业协会的高层代表、技术专家和媒体记者共500余人齐聚浦江之畔,围绕汽车安全升级、技术创新突破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共商产业发展新路径。

凝聚全球共识 构建汽车安全治理共同体

开幕式上,全球NCAP、澳大利亚ANCAP、欧洲EURO NCAP、中国C-NCAP、东盟ASEAN NCAP等国际主流NCAP机构联合发布《NCAP25上海宣言》,标志着全球汽车安全评价领域迈入协同合作的新阶段。这份凝聚各国安全治理智慧的宣言,明确提出推动新兴市场NCAP体系与成熟标准衔接,强化技术共享与数据互通,形成全球统一的安全升级合力,为实现《联合国道路安全十年行动计划》中“将道路交通伤亡人数降低50%”的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NCAP主席伊恩・卡梅伦在致辞中指出,汽车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权益。当前全球道路安全差距依然显著,每年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百万人受伤,这一现状亟待全球各方携手改变。“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瞩目,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伦理与安全的新挑战。”伊恩强调,全球NCAP社群需联合政府、产业界、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将技术进步转化为惠及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成果。

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汽车安全事业的发展历程。他介绍,自2006年C-NCAP启动首个车型碰撞试验以来,已累计自购580余款热销车型开展近2000次碰撞测试,覆盖120余家汽车企业产品。在规程六次升级换版的推动下,中国主流车型已构建起车身结构、约束系统、主动安全一体化的乘员保护体系,气囊、儿童座椅接口成为标配,ESC和AEB等主动安全装置配置率大幅提升,五星车型占比从最初的不足40%跃升至当前的80%左右,多款车型安全性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重塑出行格局,也带来了电池安全、自动驾驶伦理、数据安全等新课题。”安铁成表示,中汽中心愿以开放姿态深化国际合作,与全球伙伴共同打造汽车技术发展新生态,通过标准互认、技术共享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技术创新驱动标准迭代 中国实践引领全球升级

本次大会上,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成为各方关注的核心焦点。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普及,汽车安全已从传统的被动防护、主动预警向“全域安全”“智能安全”演进,全球NCAP体系也在持续拓展评价维度与测试场景,推动安全技术从选配变为标配。

在C-NCAP的持续推动下,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安铁成介绍,C-NCAP通过不断扩展“大安全观”的内涵与外延,已实现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从车内乘员保护到兼顾外部弱势交通参与者防护的全面拓展。最新版本的规程特别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测评,新增电池包动态管理测试,以更全面的测评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中汽中心构建起以C-NCAP、C-ICAP和C-GCAP为核心的测评体系,实现从安全评价向兼顾智能和绿色评价的跨越。

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奇瑞汽车总工程师徐有忠介绍,奇瑞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2002年组建CE仿真部门,2010年建成亚洲最大的碰撞实验室,目前已形成覆盖主动安全、碰撞安全、健康安全等领域的“七大安全”体系。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奇瑞开发了底部磕碰监控技术,可实时监测电池包受损情况,通过绿色、黄色、红色三级预警保障用户安全;在被动安全领域,率先推出天窗安全气囊和后风挡气囊,构建全工况防护体系。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1400万辆,累计减碳超1.1亿吨。比亚迪代表赵炳根介绍,公司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使仰望U7的风阻系数低至0.195CD,达到全球量产车领先水平;第五代DMI系统将百公里最低油耗控制在2.6升,实现节能与安全的双重提升。在电池回收领域,比亚迪已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通过拆解分类、梯次利用实现电池价值最大化。

赛力斯汽车安全平台总经理石荡赫则分享了智能安全系统的创新实践。赛力斯构建了涵盖生命保护、车身保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的智能安全矩阵,覆盖81个真实事故场景,开发了可容纳20升水的防水车厢技术,并通过84项云端智能监测技术实现事故预判。其产品在2024年C-NCAP测评中获得93.7%的高分,保持五星+评价标准。

吉利汽车研究院安全技术开发部部长王鹏翔介绍,吉利已进入数字驱动的全域安全新阶段,通过新锐智算中心(全球算力500强)和低轨卫星组网(已发射第六颗卫星),实现车辆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双向通讯。针对智能座舱带来的大角度坐姿保护问题,吉利在smart 5号车上首发零重力座椅完整保护系统,通过集成式安全带和座椅气囊,有效降低躺姿状态下的乘员伤害风险。

国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展示前沿技术。奥托立夫技术官Fabien Dumont介绍,这家拥有70年历史的企业基于现实世界事故数据,开发了适配不同坐姿、车型的安全解决方案,并深化与中汽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循证研究与政策制定。延锋国际代表毛爱华则展示了智能座舱安全保护技术,其零重力座椅产品将在2025年投产,通过座椅集成安全系统,在头部、颈部、胸压等关键伤害指标上达到NCAP高性能要求。

面向未来,C-NCAP已启动2027版规程规划,将重点关注动力电池安全(在全球最严苛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测试条件)、V2X技术应用、零重力座椅等创新技术的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引领行业安全技术升级。

绿色协同深化国际合作 迈向安全可持续新征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汽车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成为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各国NCAP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围绕绿色NCAP建设、碳足迹核算、商用车安全、车队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形成“安全+绿色”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中汽中心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实践成效显著。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汽中心自2024年起推动Green CAP与欧洲Green NCAP的互信互认工作,旨在为中外车企降低合规成本,构建统一的绿色评价体系。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2025年上半年发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计划到2027年前推出10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2030年前扩展至200个,覆盖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重点领域。同时,中国已搭建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完成九种发电形式的碳排放因子实测,并启动碳标识和碳信息披露体系建设,为相关业务提供重要参考。

法国汽车技术协会车辆法规与专业技术总监、欧洲新车评价规程主席Céline Vallaude介绍,"我们正推动碳足迹计算方法论的全球统一,确保不同国家生产的电动汽车都能采用相似标准进行评估。"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可持续交通处经济事务官Edoardo Gianotti透露,联合国正在开发针对儿童安全、汽车热适应、驾驶员疲劳预警的新规程,进一步强化汽车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商用车安全成为本次大会的重点讨论话题。欧洲NCAP代表Matthew Avery指出,欧洲NCAP已启动商用车评级项目,通过四年时间将面包车安全评级从低星级提升至4-5星,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卡车盲区防护、被动安全升级等技术应用。

中汽中心与欧洲NCAP在大会期间启动中欧商用车评价合作项目,双方将开展联合研究,分享测试数据与技术经验,共同提升中欧商用车安全性能。此外,中汽中心还与东盟NCAP举行授权证书颁发仪式,深化区域间安全评价合作,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搭建桥梁。

同时,车队安全管理与摩托车安全等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代表张晋姝介绍,道路运输行业存在车型复杂、管理不完善、超限超载和疲劳驾驶等问题。协会通过制定《道路货运车辆装载规范》、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等方式,推动物流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在城市配送市场的渗透率已接近20%。

针对全球摩托车安全形势严峻的现状,东盟NCAP代表Yahaya Bin Ahmad介绍,东盟地区摩托车伤亡占比极高,已将摩托车安全纳入NCAP评价体系,通过推广ABS制动系统、盲区监测技术等,降低事故风险。奥托立夫等企业则开发了摩托车气囊等被动安全技术,通过生物力学研究优化防护效果,为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大会期间,全球汽车碰撞假人联合研究工作组正式启动,来自各国的专家机构将协同制定碰撞假人标准与评估规程;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发布,实现首款车型中欧碳足迹互认。

为期三天的大会,通过主题演讲、圆桌研讨、技术展示等多种形式,搭建了全球汽车安全技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与会各方一致认为,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变革浪潮,唯有深化国际合作、强化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才能将"零伤亡交通"的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中汽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持续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标准协同与技术共享,与全球伙伴携手迈向更安全、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汽车产业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赵延心】